我很高兴在每年一度的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和大家见面,正如刚才德国能源署执行总裁所介绍的那样,我们大概是在第二届绿色建筑大会上开始,每年都在大会期间举办中德能效论坛,我们已和德国能源署建立了多年的合作机制,这个合作关系已上升到两个国家,两个部的合作,我们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我们住建部和德国相关部门开展了这样的合作,我们与德国能源署从开始的交流到后来的研讨以及实质性的示范工程的合作,从2009年我们在国内开展被动房的示范工程,距今已经八九年的时间了,自从这些工程建设后,特别是通过几年的运行、测试,反映出成果和技术都非常好,都标明了德国的品质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
近几年来,被动式房屋在全国得到了逐步的推广,目前由部科技中心和德国能源署在四个气候区域推动被动房项目大概有30多个,而且在这个影响下,一些地方都在探索被动房,德国的其他机构也在国内开展被动房工作,大概号称有一百多个项目,因工作关系,我们不可能到每个项目亲自去看,但是据反馈,可能我们德国能源署和科技中心的被动房项目,品质、质量是有保障的,其他的那些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也叫被动房,但坦率来讲,品质可能不敢保障。
我们在开始学习国外的时候,强调了要原汁原味的学习人家的技术,这种方式很多专家不理解,甚至批评。他们认为,我们中国跟人家不一样,我们中国有中国的气候,有中国的习惯,应该结合中国做一些改进,这个我们也是同意的,我们也希望你结合当地的问题来解决,但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能力或习惯,我们也不敢有很高的期望,如果说,我们要有这种技术品质,我们也几千年了,应该也要有这种水平,但坦率地说,同样人类经历了几千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德国做得好,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但是后来,我们也积极鼓励,甚至申请了课题,要建立适应中国气候区的的被动房,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得到实质的进展。
大家都知道,关于被动房技术,“被动房之父”费斯特教授他曾经写过一本书《被动房》,这本书是德文的,我们没有翻译。后来,他又写了一本《德国被动房的设计与施工指南》,我们把他翻译了,在国内发行,反应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费斯特教授说,你要结合中国的气候进行很多改进,这个老先生用了一年的时间又写了一本书,叫《在中国各个气候区内的被动房》,这个书很快就要印刷出版了,他坚持让我给他写个序,我很欣赏费斯特教授的这种严谨的精神,他用一年时间调查我们中国的9个城市,涉及到5个气候区的典型建筑,进行模拟计算,得出被动房的技术参数,这个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国专家做的,但我们中国没人去做。但费斯特写的这本书,还是一位外国人做的东西,是否适合中国人的口味,那还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我还是希望在座的我们中国专家,能够挑起这个重担,在你所在的那个气候区域,你最熟悉,利用你现在的研究的方法、模拟计算的方法,或者是其它辅助技术、当地的适宜技术,来集成,找到一个更经济、更合适、更理想的一个方式。
虽然说我们被动房能效合作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总体上来看,还是刚刚起步,也就搞了30多栋,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2049年,可能还有很多的建筑要搞,我们还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我们可能要对德国技术进一步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
我也认真学习了费斯特教授的那本书,仍然是计算机模拟计算,通过信息,通过网络气候调查,真正同当地的适应性如何,可能采集的数据还不全面。所以,我们在座的专家要利用你们的优势,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路子,大概可以找到这个途径。
当然了,我们要汲取现有发展中的一些教训,我们中国人的很多事,学着学着就走样了,学着学着好像就不那么严格了,我觉得这一点呢,也在逐步提高,随着我们电气、新风等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大家也慢慢意识到,我们也是能够国际化的,能够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要求、总目标,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我们中国气候、中国的环境做出我们的努力,谢谢大家!